今天是重阳节,又称重九节、茱萸节、登高节、敬老节,是我国庆祝丰收、祈福长寿,表达对老人尊敬与爱护的节日,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。

重阳节的起源
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,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。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:“(九月)命冢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是日也,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。”
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、祭祖,以谢天帝、祖先恩德的活动,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。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,于是,拜神祭祖及求长寿、饮宴等就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。
重阳节普及于西汉,其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,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,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。宋朝时,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。元明清时期的重阳节,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各种习俗,可称是重阳节的延续期。
“重阳”之名称由来,得名于古籍《易经》中的“阳爻为九”。在《易经》中,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又为“极数”,指天之高为“九重”。“九”为老阳,是阳极数,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,九九归一,一元肇始,万象更新,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。九月初九,日与月皆逢九,是谓“两九相重”,故曰“重九”,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,故谓之“重阳”。明代张岱著《夜航船》云:“九为阳数,其日与月并应,故曰‘重阳’。”





